内容页搜索

杨文震

杨文震(18681935  男,号晓帆,吴江震泽人,出身丝商家庭。幼年接受私塾教育,年未弱冠即在其父杨月如开设的杨同昌丝行习业。清光绪十九年(1893),他创设隆昌震丝经行,自任经理专营丝经。民国元年(1912),任震泽镇丝业公会会长,处事公正,颇得同业赞许。是年,创办震泽丝业小学。民国8年,任震泽电灯事务所主任。民国10年,其筹资创设震大钱庄,任经理。民国12年,积极支持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师生到震泽宣传科学养蚕及改良土丝,并筹措经费,主持开办土丝改良传习所。隆昌震丝经行生产的“纺织娘”干经风行法国、瑞士。随后,其创“金孔雀”和“银孔雀”及“兰麟”“海马”“上海”“金字塔”等辑里干经商标。民国18年,其除自己投资5000元,还在震泽镇丝经业中广为宣传招股,另行筹资5000元参与兴办震丰缫丝厂。民国19年,杨患癌症,经手术治疗后转危为安,病后仍不遗余力于丝业复兴。民国247月,因操劳过度,病情再度恶化而逝世。

 

汪鞠如

汪鞠如(18711949  男,原籍安徽黟县黄陂,出身于绸商家庭。其祖父汪雍斋为绸商,往返于浙江王江泾和盛泽间。后在王江泾开设汪福昌绸行。清咸丰十年(1860),王江泾毁于兵戈,汪福昌绸行迁至盛泽复业,由其父汪访庐主持,改名汪永亨绸行。汪雍斋谢世后,汪永亨绸行一分为二,其父开设汪永亨昌记绸行,其叔开设汪永亨隆记绸行。昌记专营广帮及出口业务,隆记为福建长江帮。后汪访庐为3名成年兄弟分别开设汪永亨信记、成记、正记绸行,均为下县庄,业务范围江浙一带。汪访庐在天命之年告退,将昌记绸行交予汪鞠如经营。汪鞠如精于土木建筑。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新建培元公所时,门墙、河埠等均亲自设计督工。清末民国初,汪氏曾委托巴黎华商通运公司在法国的经理代销盛纺、花纺等丝绸产品。民国元年(1912),创办私立绸业小学。民国5年,从昌记绸行抽调资金,派三弟恂如参与上海物华绸厂的创办。物华绸厂为中国近代第一家电机丝织厂。民国13年,他被公选为盛泽镇商会会长,还兼任招商局内河轮船局盛泽办事处主任。民国24年前后,又连任三届盛泽镇商会会长。他擅丹青,常作画自娱。其与郑式如、柳亚子翁婿交往甚密。柳亚子曾为汪的《菊隐图》赋诗两首。

 

孙本忠

孙本忠(18971968  男,号瓞绳,吴江庙港人,出身于书香门等。其小学毕业之年,恰值父亡,家境日窘,幸长兄接济,完成苏州甲种农业学校学业。民国6年(1917),考入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公费就读,师从邹秉文。民国9年毕业后,任上海合众蚕桑改良会技术员。在此期间,经常到家乡宣传推销改良蚕种。民国13年,经导师推荐资助,赴法国深造,先入蒙贝里农业专门学校蚕科,两年后卒业,再考入里昂大学动物学系,专攻蚕体生理。民国17年,其毕业论文《家蚕中肠细胞的生理研究》发表,获博士学位。该论文详细阐述蚕中肠圆筒形细胞及杯状细胞的作用机理,受到国内外昆虫学界的瞩目,时年32岁。民国17年,其归国任江苏省农矿厅蚕丝技正,主持全省蚕丝改良工作。民国18年,兼任省办无锡蚕业试验场场长。在此两年内使江苏省改良蚕种的产茧量跃增5倍。民国1937年,其先后任中央大学教授、蚕桑系主任,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兼蚕桑系主任。民国387月,其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自然科学工作会议,受到周恩来的接见。195112月,华东蚕业科学研究所在镇江成立,其任研究员,养蚕系主任。1955年,在全国桑蚕选种与良种繁育工作会议上,他主持制订《家蚕选种工作试行方案》。1956年,其参与《全国发展科学技术十二年远景规划》中有关家蚕育种内容的制订工作。是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0年,他撰写《中国养蚕学》第三章“蚕的品种及其选育”,并在《蚕业科学通讯》等杂志上发表蚕种选育方面的论文10余篇。他被誉为中国家蚕育种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江苏省民盟常委、镇江市民盟副主任委员、镇江市政协常委、江苏省第二届人民委员会委员、全国三届人大代表、中国蚕学会第一届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196810月,因病逝世。孙本忠所存图书资料全部献给国家。

 

郑辟疆

郑辟疆(18801969)  男,字紫卿,出生于盛泽镇。父名雍,儒生兼行医。母亲张仪贞,织绸能手,以卖绸收入贴补家用。郑辟疆幼年受母亲影响较深,16岁在家乡当塾师,18岁去杭州应科举考试落第。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考入杭州蚕学馆。光绪二十八年毕业后,留馆工作,翌年考察日本爱知县、群马县、长野县、静冈县等主要蚕区,了解到日本蚕丝业在明治维新后,应用先进科学技术获得迅速发展,他深感必须急起直追,改变中国蚕丝业的落后状态。在赴日考察前后,他与黄炎培、史量才、王尧钦、费迈枢、费璞安等知识界进步人士交往甚密,受到“实业救国”“职业教育”等思想影响。光绪三十一年至民国6(1917)先后在山东青州蚕丝学堂、山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任教。民国7年,受聘担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民国12年,他带领师生赴吴江县乡村实地考察,指导农民科学养蚕,用洋种代替土种,改良土丝缫制方法。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蚕校先迁到上海租界,继又撤到四川。在四川积极宣传和推广良种,创立蚕业指导所桑苗圃、蚕种场等。新中国成立后,他留任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校长。1950年,与费达生喜结良缘,是时郑辟疆70岁,费达生49岁。黄炎培闻讯赋诗祝贺:“真是白头偕老,同宫茧是同心;早三十年结合,今朝已近金婚。” 1956年,郑辟疆兼任苏州丝绸工学院院长,直到逝世。1960年,在他主持下研制成D101型定纤自动缫丝机,并在全国推广。他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蚕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等。一生著述较多,全国蚕丝教科书有《桑树栽培》《蚕体解剖》《蚕体生理》《养蚕》《蚕体病理》《制丝》《蚕种制造》《蚕丝概论》;为蚕农编写的有《识字课本》《养蚕大要》《上蔟须知》《消毒法》;另外还校释出版《蚕桑辑要》《广蚕桑说辑要》《野蚕录》等;校注《秦观蚕书》《农政全书蚕辑》《汜胜之书》等中国古农书。

 

郎梅春

郎梅春(18971974  男,其父郎琴舟为广东籍农民,清末由上海到盛泽贩运绸货,小本经营。后入赘盛泽陈家,妻陈氏擅织绸,定居后业领投,挂牌“郎琴记”。民国7年(1918),郎琴舟届天命之年,将郎琴记领户传于长子郎梅春经营,时已积累资金7000元。郎梅春接手后,一面经营领投业务,一面在家从织,开始设3台拉梭织机后渐增至10台,生产真丝手帕等。后郎琴记领户发展为郎琴记绸行,设分庄于上海、汉口、景德镇、硖石等地。民国19年,其在盛泽率先开设电机织绸厂——郎琴记绸厂。郎梅春熟谙织作,在技艺上颇有进取心,备有打样机,亲自打样试织,翻新品种较快,其样本有数百种。还精于机械,能自开引擎,修理织机,进行平车等。对学徒管教甚严,其培养出的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少成为丝织行业中的生产和技术骨干。抗日战争前,曾任盛泽领业公所理事,领业合作组织理事。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公私合营盛泽第三布厂、公私合营新光丝织厂副厂长。

 

陆荣光

陆荣光(18991974) 男,字再云,盛泽坛丘大谢人。少年时代就读于震泽丝业公学、吴江县中学。民国12年(1923)毕业于复旦大学会计系,留校任教2年。民国15年,由邵力子举荐,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总干事。民国2212月,任扬子江水道委员会会计长。民国2535日,陆荣光在盛泽区大谢乡创办大谢乡绸业运销合作社。合作社就地收购机户绸产,仅收取绸价的1%作为手续费,使农民免受绸庄、领投的中间剥削。对资金短绌的农民,合作社发放无息贷款,或出具担保,银行给予低息贷款,净收益作为红利分给社员。合作社还开办农业仓库,储押米粮,兴办夜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合作事业停顿。民国337月,任国民政府主计处会计局副局长。民国352月,在大谢乡合作社复业大会上,陆荣光一时触景生情,悲喜交集,声泪俱下,再次号召村民重整旧业,振兴农村经济,到会者无不为之感动。11月,在他的推动下,吴江县织绸运销合作发起吴江同乡会,并在家乡建5孔石板桥名太平桥,方便乡民过河,今桥犹存。他还任盛湖中学校董,解囊相助建校。民国36年,丝绸合作社受到绸行领投两业的抵制,处境艰难,陆闻知后,赶到盛泽进行调解。民国38年春,陆荣光举家迁居香港经商。两年后,迁至台北,开设会计事务所。在台期间曾与友人合作开办中医医院。1974年病逝于香港。

 

孙守廉

孙守廉(18981977  男,字伯和,吴江庙港人。东南大学农学系毕业。毕业后曾任安徽静仁职业学校校长。后在吴江县历任县蚕种场场长、农业推广所所长、蚕业指导所所长、江苏省农民银行吴江分行行长、县政府建设科科长等职。民国17年(1928)、民国19年,他提倡举办两届全县蚕丝展览会,展示并奖励桑、茧、丝改良成果。民国18年,震泽区开弦弓村有限责任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丝厂创立之际,为江苏省农民银行吴江分行行长,曾筹集资金给予支持,被人称颂为该厂之乳母。后又在南京任中国农民银行业务处处长兼贷款处处长,参与筹建中国蚕丝学会。抗日战争期间,随银行迁川,升任银行襄理,转任南充蚕丝改良场场长。在日军狂轰滥炸,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办生丝研究所,任所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参加接收伪华中蚕丝公司及其所属单位,筹建中国蚕丝公司,任公司业务处处长。民国38年初,原中国蚕丝公司拟迁台湾,公司负责人劝他同往,孙严辞谢绝,说:“机器设备可以搬走,桑树、土地、水文和当地农民的优势技术传统都搬不走,我愿与水土农民同在。”赤子之心昭然。新中国成立初,任中国蚕丝公司华东区公司计划处处长。1953年,调北京,任中国蚕丝公司业务处处长。至1972年退休。晚年仍以坚韧精神,四处收集资料,撰写数十万字的《中国蚕丝史》稿,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鹏(18831982  男,字之万、志万,吴江盛泽人,祖籍浙江省吴兴县,出身于书香门第。11岁入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他毕业于浙江武备学堂五期。光绪三十三年,经邵力子介绍受聘于陕西省立优级师范,教授体育。宣统元年(1909)冬,南归。宣统二年,受聘于上海商团及复旦公学、中国公学,白天授课,晚上参加革命活动,在沪杭线上秘密运送武器。武昌起义后,沈曾率商团夜袭江南制造局。沪军都督府成立后,其任军务处军械科一等科员、科长。上海讨袁失败后,其遭通缉。后革命转入低潮时,其决定返里兴办实业。民国5年(1916),其去杭州,在军政界师友中募股,得金两万元,回盛泽组织经成纺织有限公司,自任总经理,在镇南购地建经成丝织厂。民国8年,其任盛泽商会会长。民国9年,任江浙丝绸机织联合会董事等职。民国11年,在他数次建议后,中国银行同意由嘉兴支行在盛泽开设办事处。民国18年,时任上海兵工厂材料库长的沈鹏,在盛泽绸业界人士的恳求下,帮助贷款1万美元,为盛泽电厂扩容。民国23年底,沈辞职返里,任盛泽发电厂经理。为鼓励绸厂用电,吸引投资丝绸产业,其力主降低电价,定为每度4分。抗日战争胜利后,其组织富农公司,援助战后盛泽绸业的复兴。民国38年初,去台湾定居。19821012日,病逝于台北。

 

王鸣泉

王鸣泉(18961984  男,号以增,其父王老金为王江泾小商贩,后在盛泽定居,改业领投,挂牌“王金记”。其父去世时,王鸣泉16岁。由王鸣泉及其二哥王品泉、六哥王心泉共继父业。数年后,三兄弟各自另立门户,王鸣泉挂牌“兰记”,继续从业领投。20世纪20年代初,木制龙头(提花装置)织机兴起,其适应时势,在盛泽徽州庄开设机料店,经销“木龙头”及其配件。不久,“兰记”扩展为鸣新绸庄;又在沪租赁两家濒将关闭的绸厂,分别命名为大中华丝绸织造厂和光华丝绸织造厂,共56台织机;在上海开设大中华绸厂发行所。民国20年(193110月,其在盛泽沈新街开设的民生绸厂开工。民国21年“一·二八”事件后,其将大中华丝绸织造厂和光华丝绸织造厂迁至盛泽,光华厂改称民生华记绸厂。民国22年,其六哥王心泉将民生星记绸厂转让给他。此时,其共拥有4家绸厂,织机128台。抗日战争前,其曾担任盛泽电机工会主席。“七七”事变后,其开设的绸厂被迫停业。沦陷期间,日伪当局数度施加压力,要他恢复生产,其不予置理。民国35年下半年,其绸厂部分复业,并将厂名改为新生绸厂,以示摆脱日本侵略军的桎梏而获新生。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绸厂更名为新生丝棉织厂,王鸣泉带头接受花纱布公司委托加工棉织物。195511月,该厂实行公私合营,为吴江县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这时,王鸣泉已花甲之年,尚到厂参加成品检验工作。1984110日,病逝于盛泽。其子王雨生先后任公私合营新生布厂副厂长、吴江县染织公司副经理、吴江县工商联合会主任、苏州市工商联合会常委、江苏省工商联合会常委、吴江县政协副主席、吴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吴江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沈宜宝

沈宜宝(19181987  女,吴江湖滨乡(今松陵镇)牌楼村农民。幼时曾为童养媳,当过雇工。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安定,专心钻研养蚕技术。1952年春蚕生产中,采取加强桑树培肥管理,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搞好养蚕药剂消毒等措施,促使蚕体健壮,所养3张蚕种平均张产茧44.85公斤,成为吴江蚕区养蚕高产户,被评为县养蚕劳动模范和华东区劳动模范,获奖章一枚,奖旗一面。1954年春,以她为首的蚕种共育组春蚕张产茧44.5公斤,成为全省蚕茧高产典型,出席江苏省劳动模范会议;任城厢区长泰乡妇女主任。是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任胜建初级农业合作社社长,全社养蚕12张,张产茧39公斤;试养秋蚕2.5张,张产茧27.9公斤,成为全省蚕茧高额丰产的典型。年末她出席江苏省农业高额丰产会议,受到表彰,被评为江苏省农业劳动模范。她的养蚕经验在全县进行推广。19562月,组建胜建高级农业合作社,任副主任。5月,她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是年,作为特约代表,参加中央纺织工业会议,被授予“全国纺织系统先进生产者”称号。1957年,获“全国蚕桑模范”称号,出席全国农业劳模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582111日,出席江苏省第二次社会主义农业高额丰产代表会议。41215日,出席江苏省妇女第二次代表大会。是年,江苏省农林厅专为她编著《从童养媳到养蚕劳动模范》一书,向全省推介其先进事迹。1961年,被聘为中央蚕业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632月,出席江苏省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197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她先后当选吴江县人民代表,江苏省第三次党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

 

郑蘅

郑蘅(19171990  女,字蘅纨,吴江盛泽人。民国28年(1939)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蚕桑系,历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助教、讲师和浙江农业大学教授等职。讲授普通蚕桑学”“野蚕学等课程。其学习群众用柘叶饲养三眠性桑蚕土种的试验,试养改良蚕种获得成功。1946年后,首先采用湿桑叶养桑蚕,打破了干叶饲养桑蚕的传统习惯。通过家蚕煤烟中毒和解毒试验,解决烧制砖瓦地区煤烟使蚕中毒死亡的问题,保护杭嘉湖蚕区的蚕业生产。还进行剪去蓖麻蚕蛾翅和足对于产卵影响的研究。其从事蚕桑教学和科研40多年,对中国蚕业有较大的贡献。曾任全国统一教材《养蚕学》副主编和浙江《蚕桑通报》编委会副主任,参加编写专著有《桑树栽培与养蚕技术》《科学养蚕》《栽树与养蚕》等。并承担《辞海》农业分册“蚕桑”词条的编写工作。

 

曹诒孙

曹诒孙(19051993  男,震泽人,中国家蚕病害防治研究的奠基人民国13年(1924),毕业于江苏省第二农校(苏州)蚕科。民国14毕业后,获得庚子赔款学费补助考入日本国立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蚕科学习。民国17毕业后,赴东京考入东京高等蚕丝学校,跟随立岩亨专门研究蚕体病理学。在此期间,淮阴农校唐荃荪屡屡函促曹归国任该校蚕科主任,共同为开发蚕桑培养人才。民国19年,他回国赴淮阴任教。民国20年,曹诒孙调任江苏省蚕丝试验场原种部(扬州)主任,拟订《蚕种制造条例和取缔法规》,法规规定除集中检查微粒子病外,还要审查蚕种场是否具备制种条件;按养制种设备能力核定一期最大饲养蚁蚕量;检查原蚕性状及健康状况;审查种茧品质。符合规格的核发制种许可证,为江苏省蚕种生产的监督管理打下基础。民国21年,调浙江大学学院任蚕体解剖及病理学讲师。民国22年,首创应用水杨酸及硼酸等固体粉末,用陶土稀释后制成固体消毒剂——防僵粉。又对漂白粉在蚕业上的应用及其成份的简易检测方法做深入研究,推动农村养蚕中重视进行有效氯测定,合理应用漂白粉,从而收到消毒防病效果。后他又调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任技正,专门从事蚕体病理学研究工作。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曹仍任江苏省蚕丝试验场场长,并奉命接管镇江、无锡、苏州等地蚕桑机构。当时由省内蚕丝界著名人士20人组成蚕业改进管理委员会,兼任副主任委员。1951年,无锡试验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系和上海茧丝检验所等单位合并,在镇江市组建华东蚕业研究所(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曹诒孙被任命为研究员、蚕病组组长、病理研究室主任,从事蚕病理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他提出的漂白粉液散卵面消毒方法为全国蚕种场全面采用,沿用至今日;制订消灭脓病病原、切断病原感染途径为中心的结合防治技术规程;制订药剂添食防治多化性蚕蛆蝇病的技术。1979年,中国建立学位研究生制度,他承担蚕桑专业蚕病防治的首批硕士研究生的招收和培养工作。曹诒孙从事蚕业科学研究、教育、管理工作60多年,为中国蚕桑事业、特别是蚕病防治,蚕体病理学等倾注毕生精力,奠定蚕病科学研究的基础,培养出一批批具有较高水平的蚕病科研、教学工作者。曾在国内外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发表学术论文、报告等著述20多篇,还承担《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卷》的顾问和蚕病篇主编。由于曹诒孙对中国蚕业科研和生产做出重要贡献,曾被推选担任江苏省第五届政协委员;中国蚕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江苏省蚕桑学会等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四届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顾问等职。

 

郑声镛

郑声镛(19221995  男,吴江盛泽人。民国31年(1942)毕业于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院(沪校)。毕业后先在贵州省从事蚕业教育,民国34年进入中国蚕丝公司任副技师。1956年调入江苏省蚕桑学校,从事桑树病虫害的教学及研究,为教授。曾先后当选为江苏省第六届人大代表,中国蚕学会第四、五届理事,江苏省蚕桑学会第三、四、五届副理事长等职。他在教学过程中创建桑病虫害实验室,广为搜集全国各地桑病标本及古今中外资料,辅导和扶持青年教师,倡导田间防治实习,使该校的桑病虫教学科研得以奠定基础,在全国高等学校蚕业学科中居于前列。曾发表《桑象虫的越冬虫态和桑树整株剪定的关系》《关于桑虱生活习性的药剂防治的几点考虑》等20多篇论文。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及《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 卷》的编写工作,两度主编《桑树病虫害防治学》(全国统编教材)。

 

浦荫荪

浦荫荪(19241997  男,江苏无锡人,无党派民主人士,高级农艺师1957年下半年,他自江阴县人民委员会蚕桑科调到吴江县人民委员会工作。19585月至19613月,任吴江县人民委员会蚕桑科副科长。19613月至19627月,任吴江县人民委员会副业局副局长,分管蚕桑工作。196410月,任吴江县多种经营管理局副局长,分管蚕桑工作。1977年,任吴江县蚕桑研究所所长。19802月起,历任吴江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一、二届委员会副主席。19813月起,历任政协吴江县第六、七、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19811985年,主持完成江苏省科学委员会确定的《提高蚕茧出丝率的研究》科研课题。19845月至198612月,任吴江县政协秘书处副秘书长(正局级)。

 

费达生

费达生(19032005)  女,吴江人。14岁入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学习,受到蚕丝教育家郑辟疆的熏陶,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她立志献身祖国蚕丝事业。民国9(1920)夏,从女蚕校毕业,学校选派她去日本留学,翌年考入东京高等蚕丝学校制丝科(东京农工大学前身)。留学期间,看到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以蚕丝兴国,成为中国的强劲对手;又因经常受到一些日本人的歧视,更激起她发愤图强、挽回权利、重振祖国蚕丝事业的决心。民国12年夏,费达生从日本回到母校。校长郑辟疆拟把培育的改良蚕种及科学养蚕技术向农村推广,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成立蚕业推广部,请她参加推广部工作。民国13年春,推广部胡咏絮、费达生、张兆珍许杲等四人,到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建立第一个蚕业指导所。民国14,费达生接任推广部主任,继续带领人员到开弦弓村指导养蚕。民国18年,又在开弦弓村,组织蚕农入股,争取银行贷款,创建了震泽区开弦弓村有限责任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民国19年,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增设制丝科和制丝实习工厂,费达生任科主任和厂长。费达生同制丝教师张复升(也曾在日本留学)研制成功“女蚕”式立缫车,属国内首创,在实习工厂安装32部,提高了生丝的产量和品质。民国27年,费达生与一部分技术人员辗转跋涉到四川重庆。翌年,郑辟疆率领逗留在江苏上海等地的师生也到了四川,江苏女蚕校和蚕丝专科学校在四川乐山复课。1951年,她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她在江苏省丝绸工业局任副局长,主持制定立缫工作法,向各地推广。1958年,她任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副校长。1961年,任苏州丝绸工学院副院长,主持把日本定粒式缫丝机改为定纤式缫丝机,提高了工效。1962年,试制成功D101型定纤式自动缫丝机。这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自动丝机,经纺织工业部定型鉴定,推广到全国十多个省市。1978年,她被聘为苏州丝绸工学院顾问。1981年,江苏省科学委员会在吴江庙港乡,进行提高蚕茧出丝率的课题研究,聘请费达生为顾问。1989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是江苏省第一至五届人大代表,先后担任苏州市妇联副主任,苏州市第六、七届政协副主席。论著有《复兴蚕丝业的先声》《浅谈桑蚕丝绸系统工程》等。

 

>